国家公务员网 地方站:
您的当前位置:湖南公务员考试网 >> 时政要闻 >> 重要新闻

2019年公务员联考申论必看: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发布:2019-03-04 12:56:25 字号: | | 我要提问我要提问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已经发布,湖南公务员考试网从公考角度对文件中的热点问题进行解读,希望对考生备考申论有帮助。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报告摘要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发挥农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并从“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发挥村级各类组织作用”、“强化村级组织服务功能”、“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等4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举措和措施。


公考解读


[原因]


首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在深刻把握我国国情农情基础上,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以党建统揽全局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


其次,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阶段,农村人口流动更加频繁、社会结构更加多元、组织形式更加多样、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出现领导力弱化、后劲不足等薄弱环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解决新矛盾新问题,农村基层党建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改进提高、不能停滞不前。农村处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最末端,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一刻也不能放松。


再次,当前,农村发展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农村组织化形式日益多样,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农业企业以及土地托管等各类农民社会组织、农业服务组织大量涌现。适应农村的新情况新变化,需要优化组织设置、强化服务功能,把支部建在新经济组织上、建在新社会组织上,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辐射带动作用。


最后,随着农村基层党组织成员的变化和形势发展,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的问题也在不断演化。整顿农村软弱涣散党组织,需要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党组织班子配备不齐、村级管理混乱等问题。


[对策措施]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文件给出了以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方向供大家思考。


一是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抓实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持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建设。增加先进支部、提升中间支部、整顿后进支部,以县为单位对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一村一策”逐个整顿。全面推行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委会主任,推行村“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提高村委会成员和村民代表中党员的比例。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健全村级重要事项、重大问题由村党组织研究讨论机制。


二是发挥村级各类组织作用。理清村级各类组织功能定位,实现各类基层组织按需设置、按职履责、有人办事、有章理事。村民委员会要履行好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功能,增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力。全面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发挥在村务决策和公开、财产管理、工程项目建设、惠农政策措施落实等事项上的监督作用。发挥农村社会组织在服务农民、树立新风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是强化村级组织服务功能。按照有利于村级组织建设、有利于服务群众的原则,将适合村级组织代办或承接的工作事项交由村级组织,并保障必要工作条件。规范村级组织协助政府工作事项,防止随意增加村级组织工作负担。统筹乡镇站所改革,强化乡镇为农服务体系建设,确保乡镇有队伍、有资源为农服务。


四是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的稳定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制度,全面落实村干部报酬待遇和村级组织办公经费,建立正常增长机制,保障村级公共服务运行维护等其他必要支出。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的重要举措,加大政策扶持和统筹推进力度,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组织自我保障和服务农民能力。


完善乡村治理,保持农村稳定


报告摘要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分别从“增强乡村治理能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平安乡村建设。”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举措和措施。首次提出“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杜绝“村霸”等黑恶势力对基层政权的侵蚀”,这对于保障乡村平安祥和的建设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公考解读


[意义]


历史证明,乡村稳,基层则稳,乡村是社会治理不可忽视的基础。乡村是最基本的治理单元,既是产生利益冲突和引发社会矛盾的重要源头,也是协调利益关系和化解社会矛盾的关键环节。


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以及农村改革不断深入,我国广大乡村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农业生产方式、社会结构的变化在促进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富裕的同时,也给乡村治理带来一些新问题。乡村治理的好坏不仅决定着乡村社会的发展、繁荣和稳定,也体现国家治理的整体水平。


[原因分析]


从根本上而言,之所以某些人热衷于成为“村霸”,关键还是以非法利益为追求目标,通过非法的手段来满足自身的物质需求。比如,一旦成为“村霸”后就会对村集体中的土地、厂矿、企业等具有支配权,进而通过非法的手段和渠道将公共财产据为己有,实现公饱私囊的目的。而且,由于“村霸”通常具有涉黑性质,与其他社会闲散人员相互勾结串通,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村民内心的恐惧感,往往对“村霸”敢怒不敢言。


由于事不关己,很多村民对于村中乱象缄默不言。一般情况下,虽然基层村组织成员都具有选举权,但选举过程和结果往往流于形式,很难让基层群众真正选出自己心目中的合适人选。即便按照民主方式进行选举,在村委相关人员做出违法勾当后,村民也往往不会通过相关程序对相关人员进行罢免,而通过法律途径向相关部门进行举报更无从谈起。不难看出,农村的治理模式存在极大的弊端和不足,与现代化的治理理念出现了严重的脱节和背离。


当前我们虽在大力推进构建法治社会的进程,但个别偏远的乡村,仍是法治延伸不到的地方。正是法治的空白,法治观念的缺失,以及基层治理的羸弱,让基层治理中出现的很多问题没有按照法律程序解决,只会给村民带来无穷的灾难。


[对策措施]


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既要传承发展我国农耕文明中的优秀传统,又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2019年一号文件中给出了以下具体改革的方向供大家思考。


一是增强乡村治理能力。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发挥群众参与治理主体作用。加强自治组织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健全村级议事协商制度,推进村级事务公开,加强村级权力有效监督。指导农村普遍制定或修订村规民约。推进农村基层依法治理,建立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二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农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宣传教育,做好农民群众的思想工作,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深化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出一批文明村镇、最美家庭,挖掘和树立道德榜样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支持建设文化礼堂、文化广场等设施,培育特色文化村镇、村寨。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引导和鼓励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采取约束性强的措施,对婚丧陋习、天价彩礼、孝道式微、老无所养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


三是持续推进平安乡村建设。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杜绝“村霸”等黑恶势力对基层政权的侵蚀。严厉打击敌对势力、邪教组织、非法宗教活动向农村地区的渗透。推进纪检监察工作向基层延伸,坚决查处发生在农民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深化拓展网格化服务管理,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农村社区。加强乡村交通、消防、公共卫生、食品药品安全、地质灾害等公共安全事件易发领域隐患排查和专项治理。


深化系列制度改革,激发农村活力


报告摘要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并从“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等5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举措和措施。


公考解读


[取得的成就]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上,农村一直发挥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40年前,正是安徽小岗村的18户农民点燃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星星之火,使得改革开放的春风迅速吹遍神州大地,释放了我国巨大的发展潜力。而在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我国广大农村的推广和普及,农村的生产积极性同样得到极大解放,激发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农村土地“三权分置”,从农业税的废除到农业补贴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从村民自治的实施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


[原因]


历史鲜明地告诉我们,正是得益于改革,农村生产力才能得到极大解放,农村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农业现代化才能跨越式发展,农民各项权利才能有效维护;也惟有用好改革这一法宝,才能顺应“三农”发展中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化解面临的各种矛盾与各类风险,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培育源源不断的动能。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突出,尤其是农村改革内部的攻坚任务更加艰巨,外部的国际国内环境更加复杂,这都要求我们,对于农村改革,力度只能增不能减,手段只能优不能缺,信心只能提不能颓。


[面临的问题]


一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改革的重心在上世纪80年度中期由农村转向城市,我国农村改革势头逐步趋缓,此后农村经济社会虽然仍保持稳步发展势头,但发展速度明显落后于城镇,城乡差距不断扩大。


二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在改革开放初期发挥着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的各项制度措施开始逐步显现出其局限性,我国农村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面临着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生产技术水平总体落后,生产效率相对较低的问题。


三是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农业生产也面临着农业生产人口老化,各类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人才短缺的问题。


四是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情况更加复杂。要破解目前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各类难题,根本出路在于坚定不移地推进农村各领域改革,不断激发农村发展的新活力。


[对策]


改革没有终点,改革永远在路上。面对目前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类问题,必须直面挑战,积极推动并深化农村各领域改革,加快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释放发展新动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文件给出了以下改革的方向供大家思考。


一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赋予双层经营体制新的内涵。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启动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深入推进示范合作社建设,建立健全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管理制度。


二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研究出台配套政策,指导各地明确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延包的具体办法,确保政策衔接平稳过渡。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不搞私有化,坚持农地农用、防止非农化,坚持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不得以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作为农民进城落户条件,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修改相关法律的基础上,完善配套制度,全面推开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三是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按期完成全国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加快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建设,建立健全集体资产各项管理制度。指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民主协商的基础上,做好成员身份确认,注重保护外嫁女等特殊人群的合法权利,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继续扩大试点范围。


四是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按照增加总量、优化存量、提高效能的原则,强化高质量绿色发展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补贴政策体系。按照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取向,用好差别化准备金率和差异化监管等政策,切实降低“三农”信贷担保服务门槛,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中长期信贷支持力度。支持重点领域特色农产品期货期权品种上市。


农产品保障 发挥农业基础作用


报告摘要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夯实农业基础,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分别从“稳定粮食产量。” “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加快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 “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举措和措施。


公考解读


[重要性]


农业兴,则天下安;农业衰,则社稷危。这是已被人类历史反复证明的重要发展规律。农业从来都不仅仅是生产问题,还是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当前,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的功能逐渐拓展,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无论是实现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里的基本要求,还是完成让全国农民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的中心任务,以及满足缓解生态压力的迫切需要,都离不开农业这个压舱石、稳定器。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风险和困难明显增多。如果农业出现大的滑坡,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出了问题,不仅会带来物价上涨,使经济发展陷入增长下行和物价上行“双碰头”的被动局面,而且会影响社会稳定。必须始终绷紧端牢“饭碗”的弦,把加强农业特别是抓好粮食生产的政策举措落到实处。


[成绩]


第一,2018年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继续实现丰收,粮食生产总量继续维持在6亿吨水平以上,支撑着其他行业的发展,很好的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与此同时,其他农产品总量供给都非常充裕。


第二,农业的发展质量在不断优化:高端化、品牌化、差异化的农产品满足了城乡亿万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要,同时一二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第三,农业新产业新业态不断发展,观光旅游、休闲农业、互联网+农产品、加工业、生产性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对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活跃农村经济,效果都非常明显。


第四,绿色发展深入人心。山水林田湖草治理系统工程扎实推进,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牧则牧,进步非常明显。


[问题]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还应当对未来农业发展、保障粮食供给安全保持清醒认识。人多地少、自然灾害频繁,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是我国当前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特征。这些因素,使我国发展面临的耕地和淡水资源短缺矛盾日益突出。


还要看到,随着人口数量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全社会对保障粮食等农产品有效、安全供给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粗放、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加之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国内农产品市场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越来越大,稳定国内农产品市场面临新的压力。


[对策措施]


一是稳定粮食产量。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落地,稳定完善扶持粮食生产政策举措,挖掘品种、技术、减灾等稳产增产潜力,保障农民种粮基本收益。发挥粮食主产区优势,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健全产粮大县奖补政策。压实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稳定粮食生产责任。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强化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


二是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统一规划布局、建设标准、组织实施、验收考核、上图入库。加强资金整合,创新投融资模式,建立多元筹资机制。实施区域化整体建设,推进田水林路电综合配套,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全面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任务,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优先向“两区”安排。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与现代化建设。加大东北黑土地保护力度。加强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推进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修复和种植结构调整试点。


三是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紧缺和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实施大豆振兴计划,支持长江流域油菜生产,积极发展木本油料,实施奶业振兴行动,合理调整粮经饲结构,合理确定内陆水域养殖规模,规范有序发展远洋渔业。降低江河湖泊和近海渔业捕捞强度,全面实施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区禁捕。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健全监管体系、监测体系、追溯体系。加大非洲猪瘟等动物疫情监测防控力度,严格落实防控举措,确保产业安全。


四是加快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实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培育一批农业战略科技创新力量。建设农业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基地,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平台,加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科技创新联盟、产业创新中心、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科技园区等建设。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型企业,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牵头实施技术创新项目。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业领域知识产权创造与应用。加快先进实用技术集成创新与推广应用。建立健全农业科研成果产权制度,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完善人才评价和流动保障机制,落实兼职兼薪、成果权益分配政策。


五是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立足国内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科学确定国内重要农产品保障水平,健全保障体系,提高国内安全保障能力。加快推进粮食安全保障立法进程,加强“一带一路”农业国际合作,主动扩大国内紧缺农产品进口,拓展多元化进口渠道,培育一批跨国农业企业集团,提高农业对外合作水平。

 

  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报告摘要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三农”领域有不少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不动摇,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落实工作,巩固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为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主动,为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基础。


公考解读


[重要性]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数千年来,我国历史上一直有着“重农”的传统。从“民不贱农,则国安不殆”到“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从“农,天下之大业也”到“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数千年农耕文明源远流长,铸就了我们“重农”的基因和底蕴,奠定了一个大国发展的坚实基础。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风险和困难明显增多。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是要稳住“三农”,守住这个战略后院,发挥好“三农”压舱石和稳定器的作用。


现实不断提醒,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还比较突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作为最基础的产业、最广阔的区域、最多数的群体,农业不能拖后腿、农村不能掉队、农民不能缺席。


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能否落到实处,直接关系到“三农”这个战略后院能否守住,农村工作硬任务能否按期完成,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目标能否实现。


[原因]


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未来两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时刻,举全力求必胜。距离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仅剩两年时间,可谓时间紧任务重,因而未来两年越发显得关键。这期间的取得的成果,将直接关系到脱贫攻坚战最终的胜利。必须全力以赴抓脱贫,将工作重心放在农业农村,让农民顺利致富脱贫。


二是在内部改革和外部挤压下,“三农”发展利于社会稳定。当前,在内部深化改革,外部冲突不断的大环境下,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一方面是自身增长动力不足,必须换挡升级;另一方面是外部竞争和冲突风险增大,从而更加依赖内生增长动力。所以,加快“三农”事业发展,对于“稳”字当头的2019年极为重要。


三是“三农”发展显展滞后,贫富差距拉大的现状需要改变。工业现代化、服务业现代化,似乎是对中国当前二三产业比较准确的描述。但是,农业现代化的道路还很漫长。既有土地制度约束限制农业产业化发展,也有国家、社会对农业投入不足,整体条件落后的原因。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减小贫富差距具有积极意义。


四是农村的消费能力提升尚有空间,拉动经济增长任重道远。近年来,消费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但数据显示,消费增长疲态已显。大城市中产被房贷压得喘不过气,年轻群体负债生活更胜“月光”。反而乡镇农村由于生活的费用成本更低,有更多可以支配的积蓄。未来,消费对经济拉动的新动能或许在7亿农民。当然,前提是农民能放心敢花钱。


[对策措施]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四个优先”要求能否落到实处,直接关系到“三农”这个战略后院能否稳住,关系到农村工作硬任务能否如期完成,关系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能否实现。必须把优先理念牢固树立起来,作为做好“三农”工作最重要的原则。以此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实效,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赢得主动。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必须打破城乡二元的制度藩篱,重塑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要扭转“重城轻乡”的思维定式,让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财政投入向农村倾斜,强化乡村规划引领,全面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全面加快农村改革步伐。以土地制度改革为牵引推进农村改革,落实承包地三权分置、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政策,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激活农村“沉睡”的资产资源。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把小农户发展为家庭农场,把农户组织起来成立合作社,共同闯市场。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按照增加总量、优化存量、提高效能的原则,加快构建新型农业补贴政策体系。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三农”工作是“一把手工程”,要把五级书记抓“三农”的要求落到实处,各级党组织书记都要谋划出台重要政策举措和工作方案;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实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其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战斗堡垒作用。


发展乡村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


报告摘要


一号文件指出,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并从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实施数字乡村战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支持乡村创新创业六个方面提出发展乡村产业。具体内容将 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乡村手工业、“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休闲旅游、信息进村入户、乡村企业、返乡创业园等都列入政策鼓励和支持的范围。


公考解读


[原因]


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表现在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乡村振兴,产业为先,产业兴旺是重点,需要千方百计凝聚起产业兴旺新动能。


[重要性]


产业兴旺,是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要求。对于国家发展全局来说,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食物需要,是基本要求,也是重大挑战。农业中的大田种植业、园艺业、养殖业等,都是为了解决好吃饭问题,都是为了让人民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即便是休闲旅游观光农业,也与吃饭问题相关,能够让人民吃得更加愉悦。


产业兴旺,是农民的迫切要求。对于农民来说,产业兴旺最大最直接的意义是解决就业和收入两大问题:尽管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人选择到城市里去务工,但对于农村来讲,农业收入仍然占据重要地位,尤其是仍然留在农村里的人来说,仍然是最重要的收入。


产业兴旺,会促进生态宜居。产业兴旺发展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就会更加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就能更好地保护和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其实,落后的农业状态,对生态的破坏最大,例如原始农业的“刀耕火种”;现代农业更注意生产与生态的协调,注意可持续发展。


产业兴旺,有助于乡风文明。物质文明,不等于精神文明;但是如果物质文明低下,那么精神文明好不到哪里去。古语说,衣食足而后知荣辱,是有其道理的。


产业兴旺,有利于乡村的有效治理。大家都有活可干,有钱可挣,乡村秩序就更为稳定,乡村治理就更为平顺有效。


产业兴旺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产业兴旺不仅直接促进农民的生活富裕,同时会提升教育、医疗、保障、基础设施等农村公共服务,这对农民接受公共服务、维护公共服务、支持公共服务,具有促进作用。


[对策措施]


关于发展乡村产业,文件中从以下六个方面给出了方向:


一是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多样性特色农业,支持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新发展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乡村手工业,大力挖掘农村能工巧匠,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健全特色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强化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商标保护,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


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支持主产区依托县域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适合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经营的农产品初加工,加强农产品物流骨干网络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健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三是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支持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充分发挥乡村资源、生态和文化优势,发展适应城乡居民需要的休闲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健康养生、养老服务等产业。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四是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扩大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推进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加强国家数字农业农村系统建设。继续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依托“互联网+”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五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就业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多渠道转移就业和增收。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扶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乡村企业,增加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岗位。


六是支持乡村创新创业。支持建立多种形式的创业支撑服务平台,完善乡村创新创业支持服务体系,鼓励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城市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新创业。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加强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支持创建一批返乡创业园,支持发展小微企业。

 

  精准施策 脱贫攻坚


报告摘要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聚力精准施策,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分别从“不折不扣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主攻深度贫困地区。” “着力解决突出问题。” “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举措和措施。聚力精准施策,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是今明两年“三农”领域必须完成的头号硬任务。


公考解读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个贫困村的情况各不相同,脱贫致富没有统一的样本,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困难群众时多次强调:“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因势利导,进一步坚定信心、找对路子,坚持苦干实干,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加快发展……”这些话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让我们悟出一个真理: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打赢脱贫攻坚战,精准施策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所在。


[成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就全国扶贫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提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深入推进大扶贫开发,深入推进脱贫攻坚,深入推进精准脱贫,实现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有效缓解了农村贫困状况,有力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问题]


我国扶贫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但也要看到,越往后遇到的越是难啃的硬骨头,任务十分艰巨。


宏观来看,目前,我国贫困人口总量仍在千万数量级,其中因病、因残致贫比例居高不下,诸如“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贫困发生率高、基础条件薄弱,战胜贫困的难度很大。


在微观层面,建档立卡的部分贫困户存在等、靠、要、懒等现象,有的脱贫之后出现返贫,亟待激发脱贫的内生动力,提高精准扶贫的质量。


[意义]


扶贫开发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人民福祉,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我国国际形象。


扶贫工作是第一民生工程、头等大事,是当前所有工作的重心。脱贫攻坚工作是一项崇高而伟大的事业,让贫困人口脱贫,体现党的理想信念宗旨和路线方针政策,是习近平总书记情之所系、心之所惦。


精准施策是扶贫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只有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才能真正将扶贫落到实处,要因地制宜探索多渠道、多样化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路径。


[对策措施]


行百里者半九十,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念,越要有一鼓作气攻城拔寨的决心,要精准施策,要下足“绣花”功夫,助力脱贫攻坚圆满收官。2019年一号文件中给出了以下具体改革的方向供大家思考。


一是不折不扣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咬定既定脱贫目标,落实已有政策部署,到2020年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坚持现行扶贫标准,全面排查解决影响“两不愁三保障”实现的突出问题,防止盲目拔高标准、吊高胃口,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加强脱贫监测。进一步压实脱贫攻坚责任,落实最严格的考核评估,精准问责问效。继续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深入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组织开展常态化约谈,发现问题随时约谈。用好脱贫攻坚专项巡视成果,推动落实脱贫攻坚政治责任。


二是主攻深度贫困地区。瞄准制约深度贫困地区精准脱贫的重点难点问题,列出清单,逐项明确责任,对账销号。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继续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特色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生态扶贫、金融扶贫、社会帮扶、干部人才等政策措施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各级财政优先加大“三区三州”脱贫攻坚资金投入。对“三区三州”外贫困人口多、贫困发生率高、脱贫难度大的深度贫困地区,也要统筹资金项目,加大扶持力度。


三是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注重发展长效扶贫产业,着力解决产销脱节、风险保障不足等问题,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和直接受益水平。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措施,着力解决重搬迁、轻后续帮扶问题,确保搬迁一户、稳定脱贫一户。加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控辍保学,避免因贫失学辍学。落实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多重保障措施,筑牢乡村卫生服务网底,保障贫困人口基本医疗需求。扎实推进生态扶贫,促进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相协调。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加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加强开发式扶贫与保障性扶贫统筹衔接,着力解决“一兜了之”和部分贫困人口等靠要问题,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切实加强一线精准帮扶力量,选优配强驻村工作队伍。关心关爱扶贫干部,加大工作支持力度,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解除后顾之忧。持续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严厉查处虚报冒领、贪占挪用和优亲厚友、吃拿卡要等问题。


四是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攻坚期内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退出后,相关扶贫政策保持稳定,减少和防止贫困人口返贫。研究解决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群众缺乏政策支持等新问题。坚持和推广脱贫攻坚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好路子。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对摘帽后的贫困县要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发展成果,接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总结脱贫攻坚的实践创造和伟大精神。及早谋划脱贫攻坚目标任务2020年完成后的战略思路。


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报告摘要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公考解读


[原因]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是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动力引擎。


随着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近些年来我国在公共文化服务上的投入不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日臻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功能更加齐全。但是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于生活配套设施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即使是在乡村地区,必要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群众也越来越关心。在乡镇振兴的大背景下,要建设好农村,除了基础设施建设外,公共服务体系的水平也不能落下。特别是在教育、医疗和文化“三大板块”上,需要下足“绣花功夫”,久久为功的持续建设,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存在的问题]


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总量受限。在我国部分地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明显不足,甚至可以说,在个别农村地区还无法享受到城市居民能够享受到的基本公共服务。比如,看病难、看病贵,上学难、上学贵的难题依旧存在。


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绩效缺位。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内的投资与快速增长的财政支出和经济体量相比,还相差甚远,特别是在部分民生与公共安全领域,其投资增长更加缓慢,难以充分满足城乡居民对基本公共服务的诉求。更为重要的是,部分地方政府的不同部门之间经常出现职责模糊、办事效率低下、监管不力等问题,使得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更加低效。


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失衡。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对于同种类的基本公共服务,乡村的质量较差,城市的质量较高。在很多农村地区,由于政府财力十分有限,人们对政府行为的监管相对缺位,使得农民的参与意识和维权意识相对薄弱。而一旦利益诉求和表达渠道受阻,就给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带来诸多隐患。


[参考对策]


提升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文件中从以下方面给出了具体的建议:


教育方面,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深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加强农村儿童健康改善和早期教育、学前教育。


医疗方面,加快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实施全科医生特岗计划。建立健全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同步整合城乡居民大病保险。


社会保障方面,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优抚安置制度。


文化事业方面,要加快推进农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支持多层次农村养老事业发展,加强和改善农村残疾人服务。建立城乡统筹的基本公共服务经费投入机制,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标准。


 农村环境建设


报告摘要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深入学习推广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全面推开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确保到2020年实现农村人居环境阶段性明显改善,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


公考解读


[原因]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场硬仗,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重要任务,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应看到,各地农村人居环境状况差异较大,一些农村地区仍然存在“脏乱差”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体现在:


一是重经济,轻环保,发展是短板。建设好农村人居环境,生态环境保护是关键,但发展不充分是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滞后的根本原因。


二是重硬件,轻软件,意识是短板。目前农民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不高,绿色生产和发展的积极性不够,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提升。


三是重投入,轻管理,技术是短板。乡村环保基础设施使用不当和维护不善等问题逐渐显现,如何进行资金管理和基础设施维护,成为农村人居环境中的突出问题。


四是重眼前,轻长远,规划是短板。发展时出现注重眼前经济利益,忽视长远生态利益,存在只解决表面现象、治标不治本的问题。


[对策措施]


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要全面推开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鼓励各地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合理选择简便易行、长期管用的整治模式,集中攻克技术难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要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同当地文化和风土人情相协调,注重实效,防止做表面文章。


实施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加快解决农村“吃水难”和饮水不安全问题。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全面实施乡村电气化提升工程,完善县乡村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加快推进宽带网络向村庄延伸;继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健全村庄基础设施建管长效机制,鼓励地方将管护费用纳入财政预算。


加强农村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实现畜牧养殖大县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治理全覆盖。扩大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创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实施乡村绿化美化行动。全面保护天然林,加强“三北”地区退化防护林修复。


强化乡村规划引领。把加强规划管理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作,实现规划管理全覆盖。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注重保持乡土风貌,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加强农村建房许可管理。


点击分享此信息:
RSS Tags
返回网页顶部
CopyRight 2020 http://www.hngwy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5022290号-9
(任何引用或转载本站内容及样式须注明版权)XML